人类视野下的西南民俗图像与地方知识——人文大家论坛第133讲开讲

 


    524日晚,我院潘年英教授于文科楼B4-1室开展“人类学视野下西南民俗图像与地方知识”的主题性讲座,我院文学系教授吴广平、新闻系主任张学知、胡铁强等老师及部分学生参加此次讲座。

此次讲座,潘年英结合他多年深入黔东南地区实地拍摄的地方村落照片,形象立体地展现了黔东南地区苗侗两族实际生活图景。他依次从黔东南地区的“村落领域与地方知识进展,地域文化与地方知识渊源、民族礼俗制度与地方组织构建、生产生活与地方知识历史、外来文化与地方知识重构、地方知识与筛选知识”六个方面讲述人类学和西南民俗之间的关系。潘年英老师通过西南部落保留至今的“镰刀剃头”的传统,讲述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始终原始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对于侗族地区崇树祭树、普遍种植糯禾、重视孩子、人口零增长、食肉食量高于外界,齐全的农业分工、耕种腰带田,“停棺文化”,“分遗”礼俗,苗族古文字,寨老,巫医等地方文化,潘年英均通过照片真实记录了下来。他认为这是侗族人民对于祖先,对于本民族文化、对于自然的强烈认同感的体现。

“西南是神秘的存在,外来洋教士更多选择在西南落脚,事业上取得很大的发展。”潘年英说,而在地区知识结构方面,他讲述了西方洋教士进入黔东南,在当地治牛痘,兴办教育、医院、足球场,游泳池,使其成为西南文化重镇的历史,表明中西文化交融下,黔东南出现空前的文化兴盛现象,而当地人们野蛮的杀害方式,则引起了两重文化之间的冲突。“诗歌还在,葬礼的声音还在响起,只是一些东西正在逐渐消失。”潘年英对当今旅游业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充满担忧。

之后,在场学生提出了相应问题,其中,就学生提出的古文字记忆背诵是否应提倡这一问题,潘年英作出解答,他认为文字是一种文明,巫医也好、寨老也好,传统原始的记忆方式,当地非遗传统,都应学会理性看待,不应过分迷恋,要根据社会语境变化而与时俱进。

会后,吴广平教授总结道:“潘年英教授一半时间都走在路上,作为读者在读书,又作为行者在走路,研究学者对于文化的研究探索应身体力行,而在文化研究方面,应秉持文化相对主义,平等对待世界各名族斑斓的文化。”

 

新闻链接:

潘年英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 (中国)官方网站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 (中国)官方网站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所长、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侗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和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